课程简介
从虚无到场所,从场所到空间。建筑师出身的周静将通过多年的设计前线实战经验和大量经典案例分析,带领你跳脱室内设计的思维局限,从建筑學中汲取养分,通过多维角度解读一个好项目达成所具备的要素以及如何从项目的语境和文脉中提取灵感,创作出自己独特的设计语言。
课程导语
在正式开始之前,我想先聊一聊我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一个主题分享。
因为在我们日常的设计工作当中,我发现设计师常常是非常有热情和干劲,做了大量的“直接一上来就做设计的”这样一份工作。但在后面审视方案的阶段,或者是反思为什么要去这么去做的时候,却往往发现基础和土壤不够扎实。
那么我就在想,这个现象的背后,我们应该要做出哪些反思?如果要完成一个优秀的出品,它的设计背后应该有着严谨的逻辑分析。那么这些逻辑的合理性在哪里?这个逻辑性怎么产生?以上这些原因都促成了我想做今天这样一个主题的分享。
因为设计背后的逻辑性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就好像我们人类生存需要阳光空气水,设计也需要这些基础的知识和养分。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如果只是想做一个流水线的产品的话,可以不去深究,但如果我们想完成一个好的作品,那么我们就有必要来研究这样的一下设计背后的逻辑性和原理。
Part 1 设计的逻辑
首先,我来谈一下一个好项目达成的三要素, 这三要素是我们完成一个好项目的先决条件。 贝聿铭曾说过,一个好的项目,首先要拥有一个“壹”,这个“壹”就是一个可以无条件信任和支持的优秀甲方,在这个条件达成之后,才会有后面的很多个“零”,我想强调的也是这一点。
甲方乙方施工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都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我们过往做项目的经历中,我发现如果能有一个支持你,并且还能够去信任你的甲方,这个项目已经有了一半成功的可能。
作为乙方来说,我们责无旁贷的需要用我们的智慧和學识,对项目进行潜心研究和分析,为客户拿出一个好的idea。这个是第二点。
最后再来说一说第三要素——施工方。在长期的一线实战中,我发现施工方的配合也是整个过程中特别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一个好的想法变成设计方案落实在我们的图纸上之后,还需要有好的施工方来配合,我们的想法才会最终不走样的成型落地。
我以前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甲方会告知我们施工方反映一些情况:
第一:施工时间周期不足;
第二:设计方提供的图纸节点的难度太大,难以实施;
这样最终导致施工方擅自改了制作方式,又或者有直接就在和甲方商议后,换了一种很普通的方式去处理。
以上情况就会导致我们最终的设计成果相对于原方案,效果是大打折扣的。
在拥有了以上这些设计的先决条件之后,我们接下来就要展开设计逻辑性的分析。设计的逻辑性是我比较个人化的总结,其实我是拿它和写命题作文做了类比的分析。我觉得我们做设计的时候非常像是在写命题作文,它并不是没有任何界限和范围的,并不是可以随心所欲、天马行空的。命题作文会要求时间、地点、人物这样的设定和限制,对设计来说也一样。
首先我特别想说的是关于时间。
我觉得时间是能被感知到的,比如说我们古代的日晷、滴漏,现代的时钟,它都是用一种让我们能认知的方式把时间定格下来,但是在广袤的宇宙,日月星辰、日落日出、白昼黑夜等等现象,都是被我们人类用视觉和情绪而感受和认知到的。那么从室内设计或者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说,落在实物上它又是什么样的?
比如说古代欧洲的梵提冈、圣彼得教堂,或者是整个罗马古城、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宫,再到我们中国的紫禁城、西安古城等等,我认为这些都是其实是时间在建筑空间的一个停留,无论从它的格局到建筑体量,甚至到室内的部分,其实都是以这种有形的方式表达出时间的概念。那么这个东西和我们室内有什么关联呢?
古话有一句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我个人认为,格局结构是骨,皮则是室内的一个设计,我特别要强调“室内设计”不等同于“室内装饰设计”,装饰是可以替代可变化的,有点类似于我们室内设计中的软装设计,但是我们在做室内设计的时候,对于空间结构,包括对建筑环境的延续,其实是投射到我们设计里面的。时间的另外一个维度的概念是指,每个项目它究竟是一个短期性的行为,还是一个长期性的设计。比如说你是做一个展览性的设计和做酒店的设计,这两者的时间维度概念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会说到这个问题?因为时间的不同,甚至比如说甲方要求的这样的一个先决的使用的条件不同,决定了我们对于设计取材的不同,那么设计语言的表达也是不一样的,这是狭义的这种时间维度。
再比如说在我们中国当代的体制下,住宅是以70年这样一个概念存在的,而一座酒店的使用周期,有可能只有10年甚至更短,设计完了之后还可能会再次进行改造更新,重新进入设计的流程。
这个是我们对时间维度的一个解释,总之我们做设计的过程,是始终贯穿着时间这个主题的——作品是不是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时间又与光影有着各种各样的关系渗透,我觉得这些都是可以去思考的。
关于地点,我觉得跟我们的设计有着更紧密的相关。打个比方,比如南北普遍存在的差异:南方相对炎热,北方相对阴冷的。在设计中我们通常会讲究空气的对流。那么对南方来说,穿堂风是绝对没有问题,可是到了北方,如果要做这样一个穿堂风的设计的话,那是非常不合理的。
再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全球各地纬度的不同,北方民居和南方民居对于日照角度和时间长短都有各自的考量,因此反映到建筑形态也会不同,我不就赘述了,大家多少都有了解。不同的地点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有着不同的传说和故事,那么通过这样的文化背景的,让我们的设计得以延伸,我们可以去挖掘这背后蕴藏的宝藏。
最后讲一下人物。
我觉得对于“人物”的认知也是多维度的,如果仅仅从项目定位来说的话,它可以有两个方向,第一个是空间的管理者,第二是这个空间未来真正的使用者,这两者是绝对不同的。
以酒店设计为例,一间每晚定价四百元和一间每晚定价四千元的酒店,它们对消费者的定义和管理者的要求,都是不太一样的。 举个例子,有些奢华的酒店的洗手间会用到很多玻璃的设计,因此洗手间清洁的时间就会增多。在清洁的职能下,这个空间的使用者就是清洁工,因此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去思考设计的时候,就会将这种未来的使用成本也考虑到设计之中——我们的空间里面需要选用什么样的材料,用什么样的构成方式来处理,才能真正的考虑到”人物“这个设计要素。
Part 2 设计的文脉
谈了一些设计的先决条件和设计的基础的逻辑性之后,再回到我们设计本身,谈一谈设计文脉的追寻和设计语言的表达。
在这个部分我提出三个要点:
第一个是材料,第二个是光影,第三个是艺术品。
首先是材料,那么在说材料之前,我还需要特别提到,其实空间和体量比材料更为重要,因为我们找对了形体空间之后,塑造形体的材料才会更容易找到,因为技术可以支持我们寻找到最合适的材料,可是 一个对的形体和空间却是需要我们设计师首先要去用心思考的。
所以再回到材料的这样一个问题里面,
比如说隈研吾善用的竹、木、瓦片,
比如说王澍他关注的是对于回收的旧瓦片和砖的再应用,等等。
我想说的是材料是我们设计思想的一个具体的物质表达,但是美学部分确实需要有设计师的专业和修养的一个高度才能表达出来,也需要我们设计师对项目有一个深刻的理解,能够把这些材料信手拈来用在我们的项目里面,这个是最为宝贵的。
材料还涉及到项目本身的预算,以及根据不同的地点环境里面不同的人使用的情况去决定选择(这一点在之前的部分有讲到的)。
我记得贝聿铭曾经说过,刚才我说到的型体和体量的关系的时候,空间和体量恒定的情况下,人是空间的使用者,人们在这样的一个空间形态里面经常会把空间体量只是看作一个几何形体,但是光线的变化和人在空间当中的活动时,人们的情绪反应会更为强烈。
比如说我们常常在度假酒店或者是说有一些和自然相结合的住宅院落里面,常常会感受到的有各种各样愉悦的反应和情绪,我认为这个东西其实是跟光影的处理有非常重要的一个关联性。
所以对于一个空间设计来说,空间和情感都是我们设计中需要表达的两个关键词,那么在这个里面光影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一个作用。它是记录,除了是记录时间的刻度之外,它更能够去丰富空间的层次,同样也能够表达材料的质感,甚至能够启发我们情绪的这样的一个共鸣。
比如说早期的立体派的雕塑,如果没有了光,我们就无法欣赏到他们魅力的存在。
所以在建筑或者室内空间当中,除了形体和空间之外,存在着这种虚与实的无穷变化,而我们的光在空间和实体之上形成的光影效果非常重要,所以室内与光影,那么和通过光影去对我们的整个空间艺术品的一个表达,这些方向都是分不开的。
最后再谈一下在设计语言的表达中,艺术品为什么特别提出来讲。
因为我觉得它对于室内空间、建筑环境的表达,都是额外加分的一件事情。艺术为我们做室内设计提供了非常多的灵感和方向。
以立体派为例,它这种立体的几何分解,以及在空间当中,我们怎么应用这种形态、体量的几何解剖,这些对我们做室内设计来说,都有着非常多的启发。
再举个例子,比如说贾梅克蒂、摩尔、杜布菲等等的这样的一个现代艺术雕塑,其实无论是从室内设计的分析的角度,或者说对整个空间环境的这样一个贡献的角度来说都是非常大的。比如说我们最后给到的三张图片,也是根据空间的不同,而特别设计和定制的艺术装置。
那么在我们的案子里面,这些艺术装置的存在,我们首先是从设计的这样一个推理的角度就决定了我们的一个设计方向。另外我们在设计这些艺术装置的时候,同时也是为本身的空间,它在空间里面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做了一个非常大的支持和准备,所以这个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同时也提升了我们空间本身的品质和艺术的感受。
所以在这样一个项目里面,我们对于空间的形态结构上真的是不存在太多的装饰语言,而是构筑空间和形体,用非常本质的材料机理组合,利用光影的变化,能够去打造一个形神兼备有情绪有感受和影响力的空间。